南宁市中小学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吹芦笙弹天琴玩剪纸 传承非遗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南宁市西乡塘小学指导老师给同学们讲解竹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学生正在学习制茶
?南宁市虹桥小学开设非遗麽乜特色课程
南宁市逸夫小学贤宾校区指导老师正在介绍图腾柱 刘明艳 摄
南宁市逸夫小学贤宾校区学生们正在用金色丙烯颜料给作品着色 刘明艳 摄
在南宁市第十七中学陶艺课中,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揉捏作品 李洋 摄
南宁市逸夫小学老师传授剪纸技艺 刘明艳 摄
在南宁市秀厢小学“皮鼓舞”非遗特色课中,老师指导练习
南宁市柳沙学校天琴社团老师指导学生练琴 黄颖 摄
吹芦笙、弹天琴、玩剪纸、做陶艺、制茶品茶……南宁市中小学开学两周以来,深入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开设以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校内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厚植爱国情怀。
学习民族独特乐器 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3月7日下午,南宁市柳沙学校传出优美的芦笙吹奏声和天琴弹唱声,原来是该校芦笙社团和天琴社团的孩子们在上非遗技艺课。听,天琴社团的孩子们用壮语弹唱《月光情缘》,曲子优美动听。该校五班傅锘兮同学学习天琴已1年多,她开心地说:“我很喜欢天琴,它是壮族的独特乐器,不仅美观,声音也很好听,希望把天琴文化传承下去。”五(5)班何胜晔同学觉得,芦笙很有趣,音乐很美妙。“芦笙是苗族人民在重大活动中吹奏的乐器,属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想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何胜晔说。据悉,正在给天琴社团授课的老师叫韦海洋,他是广西壮族原创音乐人,壮族原生态音乐传承推广人,广西艺术学院特聘天琴教师,天琴演奏家,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艺术团副团长。韦海洋介绍,《月光情缘》是通过崇左的一首山歌改编创作的歌曲。
南宁市柳沙学校德育副校长黄小萍介绍,学校开设了天琴社团和芦笙社团2个非遗社团,每个社团约30人,曾代表学校参加区级和市级展演演出,得到社会各界的盛赞。学生开展的是非遗传统技艺学习,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下,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等得到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些非遗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对于增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文化自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一步,学校以获批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为契机,将继续特聘广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在小学二、三年级开展芦笙、天琴课程,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南宁市虹桥小学作为自治区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自治区非遗项目“麽乜”是一种香囊配饰物。学校以社团活动方式开设非遗麽乜特色课程,社团团员包含一至六年级的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学生绘制麽乜卡通画、捏制麽乜轻黏土、缝制创意麽乜等,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并深度参与非遗麽乜文化的创意设计与制作,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南宁市秀厢小学创新“非遗活态传承”教学方法,将非遗引入课后服务,如开展“壮族织锦技艺”“绣球工作坊”“猴鼓舞”“皮鼓舞”等非遗特色项目。学生在“壮族织锦技艺”课堂中,了解壮锦图案花纹、色彩搭配等,传习织锦技艺;学校还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民族艺术活动,如“绣球制作”“猴鼓舞”“皮鼓舞”等非遗特色课,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课后服务中培养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非遗剪纸等课程 丰富多彩深受学生欢迎
南宁市逸夫小学课后服务项目丰富多彩,工程搭建设计、智力拼图、挑战魔方、战华容道、益智数独等趣味课程纷纷在各班教室开展。在非遗剪纸课上,通过一折一剪,一幅幅独具特色的窗花便从学生们灵动的指尖诞生。“学生们对非遗剪纸课的热情度高,希望他们爱上剪纸,传承非遗技艺。”指导老师韦心怡说。此外,该校跨班开展的音乐律动、美术创作、创意黏土、儿童折纸、国画、排箫、主持人、书法、科技创新等20多项课后服务课程也深受学生欢迎。
南宁市逸夫小学贤宾校区的“竹艺坊”非遗工作室也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图腾柱、铺首衔环等非遗课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图腾柱和铺首衔环是历史上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文化现象,是了解民族历史、民俗文化的一面镜子。用超轻彩泥塑型,用金色丙烯颜料着色,整体古朴而独特,具有装饰美和造型美的图腾柱和铺首衔环让人眼前一亮。课堂上,10余名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一点点地将图腾柱的造型捏制完毕,古朴而独特的作品便慢慢呈现出来。“我们的非遗课后服务课程紧密结合‘书香竹韵’校本课程,同时通过各年级非遗文创社团课以及班级非遗活动月课程,让学生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真正发挥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的重要作用。”该校副校长包明霞介绍到。
南宁市西乡塘小学的非遗竹编技艺课后服务项目如期开展。课堂中,指导老师展示竹编技艺绝活,为学生讲解竹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竹篾的挑选、处理和编织等一系列基础知识。竹篾在学生们的指尖交相缠绕,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巧的小竹盘就呈现在眼前。据了解,西乡塘小学长期以竹文化为载体,着力打造“竹韵墨香育君子”学校教育品牌,创设竹文化特色课堂,把竹的植物属性、工艺品制作等,通过不同的课堂向学生们一一教授。通过课程,让学生们了解竹子在励志、美景、药用、食用、编制等方面的妙用,同时还制作了许多竹手工艺作品,部分精美作品还留在校园展示。“学校将宾阳非遗竹编技艺引进校园,成为日常课程,实现非遗传统文化校内外教育的有效交流、融合,协同育人,为学校‘双减’工作赋新能,探寻‘双减’政策实施新路径。”该校校长郭珍说。
特色陶艺课程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陶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南宁市第十七中学的陶艺课后服务课堂上,孩子们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拍、搓、揉、捏、点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充满童趣的小作品,从揉泥到制作,从修坯到上釉……陶艺课后服务的开设不仅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让这项非遗艺术薪火相传。课堂上,美术老师耐心讲解陶瓷文化和制陶技巧,现场展示练泥、拉坯、修坯等工艺流程,并手把手指导,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陶艺文化的乐趣。据介绍,南宁市第十七中学积极响应国家的“双减”政策,学校开设了多种兴趣类课后服务项目,艺术才艺、体育竞技、科技创新、劳动体验、“行知邕州”研学等成长性项目被悉数纳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开发学生们的智力,还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特色社团课程 让学生在校园中快乐成长
为了深入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少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课程。
南宁市青秀区荔英中学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兴趣课程,形成了特色“趣美”社团课程,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开发了“妙手生花,花样年华”的扭扭花艺社、“星辰大海,演绎人间烟火”的风采话剧社、“翻转指尖,玩转美术”的一起画社、“不只是热血,更是热爱”的羽毛球社、“言辞艺术,思辨古今”的思辨社、“在音乐,在出发”的合唱社团、“探索奥秘,格物致理”的奇趣物理科技社团、“趣味向上,玩转篮球”的篮球梦想家社团等多个社团课程,涵盖了艺术素养、体育健康、文化传承等方面。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发挥潜能,展示自我,拥有更加精彩的校园生活。
南宁市第十九中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打造个性化课程,如演讲与口才、编程、劳动技能、书法、古筝、跳绳等课程,从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出发,不断提供高质量服务,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兴趣,也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享受幸福,快乐成长!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